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唐山市古冶区资源枯竭型城区转型调查

2022-10-07 01:20:16 503

摘要:唐山市古冶区,一个因煤而生的城区。依矿而起,因矿而兴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古冶曾产出了9亿多吨煤,钢铁、焦化等传统产业也曾创造了巨大效益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资源逐渐枯竭,古冶也像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,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。如今,瞄准创新驱动,古...

唐山市古冶区,一个因煤而生的城区。

依矿而起,因矿而兴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古冶曾产出了9亿多吨煤,钢铁、焦化等传统产业也曾创造了巨大效益。

然而,近年来,随着资源逐渐枯竭,古冶也像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,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。

如今,瞄准创新驱动,古冶正全面转型,实现凤凰涅槃般的蜕变。

科技含量“由低到高”——近5年来,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.4%,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到142家

“虽然走得很艰难,但终于看到了曙光。”孙宏林说。

作为唐山市宏林硅胶有限公司董事长,孙宏林原是一名煤老板。前几年,随着煤炭市场的日渐低迷,他开始谋求转型,先是炼焦制气,之后转型研发生产无机硅纳米吸附产品。

“现在,我们生产的细孔硅胶孔径达到纳米级,是行业内唯一达到食品、药品安全标准的产品。”孙宏林说,今年公司可实现产值2亿元、利税6000万元。

如今,宏林公司已是亚洲最大的无机硅生产基地。产品主要用于空气净化、化工分离等领域,销往国内及欧美、东南亚等地区多个国家。

宏林公司的华丽转身,折射出古冶的转型之路。

古冶区原有5大采煤区块,有着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。在这里,诞生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个第一: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、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……

然而,百年的开采,也让古冶陷入资源日渐枯竭的窘境。近年来,开滦集团在古冶的五大煤矿中,唐家庄矿、林西矿、赵各庄矿相继破产,其中唐家庄矿彻底闭矿。开滦集团的五大配套厂中,先后有机电厂、建材厂、化工厂改制重组或破产倒闭。古冶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之路走到了尽头。

失去资源支撑的古冶,该何去何从?

“靠采煤吃饭成为历史,转型升级就成为古冶必须闯过的一道‘生死劫’。这既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,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。”在唐山市政协副主席、古冶区委书记崔武成看来,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,是这场转型攻坚战的重中之重。

近年来,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产业基础与资源要素优势的基础上,古冶区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,创造性地提出了“1+4+X”园区发展战略。“1”是指一个经济开发区,“4”是指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园区,“X”是指着力发展精品钢、特种钢、新型建材、先进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。

“古冶要从供给侧入手,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,以科技增效益、提质量、促调整。”崔武成说。

这两年,全国钢铁市场形势异常严峻,但位于古冶区的首唐宝生公司吨钢平均利润却达到了3000元以上。

原来,首唐宝生公司与广西梧州三条钢带公司合作,研发生产了高端锯条用钢、弹簧用钢、轴承用钢等新产品,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。

在古冶,首唐宝生公司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古冶大力引导企业搞技改、抓创新。近5年来,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.4%,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4年的55家增加到142家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5.1%。

今年上半年,古冶区新增特钢产品44个,钢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40%;新增精细化工产品7个,累计达到35种;实现工业产值63亿元、利税4.7亿元,是5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。

项目建设“由黑变绿”——先后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130个,新建调结构项目100多个

本是钢铁重镇的古冶,如今正在开创我国“钢铁无废料”的历史。

在古冶工业园南区,鹤兴废料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,两座巨大的磁化熔融炉正加紧建设。

“这不是生产钢铁的高炉,而是处理钢铁废料的高炉。”鹤兴废料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英说。

据介绍,该项目通过对冶金废料进行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,一次性提取硫酸锌、氯化钾、银等,将彻底颠覆传统的“资源—产品—废弃物”模式,实现“资源—产品—再生资源”的生产新模式,开创全国“钢铁无废料”历史。

绿色,是王俊英做企业的追求,更是古冶区的发展追求。

为做活做强煤炭文章,古冶曾建设了多家煤焦企业。高峰时期,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,每年为该区创利税2亿多元,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。

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。近年来,古冶区把节能减排、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治本之策,先后实施高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改造、烧结机脱硫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130个。同时,淘汰钢铁、焦化、水泥等产能757万吨,年减排二氧化硫1.45万吨、氮氧化物1.23万吨。

淘汰落后、治理污染,是一个长期过程,产生阵痛在所难免。以古冶关停30多座焦炉为例,财政每年减收2亿多元,减少就业岗位2000多个。

然而,只有忍一时之痛,才能谋长远之利。古冶,在“壮士断腕”的决绝中坚定前行。

在坚决淘汰落后的同时,古冶大力谋划建设节能环保、新材料等新产业项目,项目建设“由黑变绿”。近5年来,全区新建调结构项目100多个,总投资300多亿元。

电池生产原料是“绿色”的,回收时也是“绿色”的——国智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李铁这样介绍他们的项目。

目前,总投资5亿元的国智新能源高性能镍碳电容电池项目正在抓紧建设,其中电池示范车间已完工试产。利用无污染材料制作的电容电池,可全部回收利用。

如今,一批像国智公司这样的新兴产业企业,正在古冶发展壮大。

目前,在古冶工业园,一批循环产业项目正在建设,通过在园区内各企业内部、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循环经济,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。到2020年,古冶工业园区内企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。

产业结构“由重向轻”—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逾10个百分点

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区,古冶区具备“大进大出”特点的企业多,并建有发达的铁路、公路等交通网络。这让古冶从中看到了转型的机会。

依托铁路、公路优势,如今古冶把生产性物流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加以培育,形成了大、中、小物流企业齐头并进的局面。

总投资20亿元的国义物流、建业物流、鼎石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相继建设,为古冶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打下了基础。预计2至3年内,全区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500亿元,形成古冶新的支柱产业。

产业结构偏重,新经济、新业态缺乏,影响着古冶的长远发展。“发展壮大第三产业,是古冶区未来产业转型的一个方向。”古冶区区长张雪梅介绍,古冶是工业大区,生产性服务业前景广阔。

近年来,古冶利用毗邻京津、交通便利等优势,发展现代物流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。同时,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大力发展楼宇经济,引导健康养老、教育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。5年来,古冶实施第三产业项目达167项。

“现在,古冶区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看准文化产业,愿把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中,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。”古冶区和合婚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奎说。

王国奎曾是一名铁矿老板。在当地党委、政府支持和鼓励下,他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婚庆产业园。该产业园堪称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婚庆、演艺、展览、策划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婚庆文化基地。

在古冶,像婚庆产业园这样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呈蓬勃发展之势:投资8000万元的金山七彩虹乐园,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;集民俗文化街、水上乐园等内容为一体的中国古冶特产大世界项目成功签约……

截至目前,全区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逾20亿元,已初步形成了一条将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串接起来的文化产业链条。文化产业的发展,提升了古冶群众的生活品质,也提升了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区的品位。

产业项目不断实施,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。如今,古冶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6.3∶71.4∶22.3,已调整优化为7.3∶60.1∶32.6,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逾10个百分点。 记者 刘清波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
相关推荐
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